近日,第三个“世界工程日”主题宣传活动开启,我校中国工程院院士涂善东教授应邀参加中央电视台《对话》栏目,分享全球范围内“工程师红利”及其一直倡导的“全面工程教育”理念。
图片说明:节目录制现场,左一为《对话》栏目主持人陈伟鸿,左二为涂善东教授,左三为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主席龚克,右一为资深媒体人吴伯凡
图片说明:涂善东教授
涂善东谈到,2400年前,墨子提出的“兴天下之利,节用而利民”,就是对工程很好的定义。工程师的职责因此也更加强调一个“兴”字,意味着发明和创造。钱学森先生在加州理工的老师Von Karmon教授也认为,科学家发现客观存在的世界,工程师创造前所未有的世界。
在谈到人才积累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联性问题时,涂善东用一张图表直观地进行阐述:在90年代初,我们的工程教育规模很小,每年工科毕业生只有13万人,到2020年达到了138万人,占所有毕业生的比例33.6%,也占据了全世界工科毕业生的1/3。30年来,我们培养的工科毕业生人数达到1800万人。从我国GDP增长的曲线,可以看出工程教育与我国经济发展具有很好的协同效应。工程教育支撑了我国快速的发展,反过来,我国经济的发展又很好地支持了工程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今天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我国闻名于世的许多巨型工程,还是我国诸多战略高技术领域,我们自己培养的工程师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上可九天揽月,下可五洋捉鳖。我们为中国的工程师骄傲,也为中国工程教育点赞。
图3:近30年工科本科毕业生与国内生产总值统计图
节目最后,涂善东提到其一直积极倡导的全面工程教育理念和大工程观,强调了实践性、创新性和学科交叉与融合的本质,应培养更多的研发型工程师与强实践能力的大国工匠。
据悉,“世界工程日”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9年决议通过,以彰显工程对人类发展的重大作用,普及工程知识和促进工程能力建设,推动工程更好为可持续发展服务。2022年,第三届世界工程日以“更智慧地重建:工程建设未来”(Build Back Wiser: Engineering the Future)为主题,突出科学技术尤其是工程技术作为人类最高智慧在疫情后重建中的重要作用,强调工程师在建设可持续的未来和全球更好、更智慧地复苏中不可替代的角色,同时呼吁更加开放、创新、负责任地利用科学、技术以及工程。
节目完整版链接:https://tv.cctv.com/live/cctv2/index.shtml?spm=C28340.PGJXtt9IosRP.S63207.225&stime=1646487000&etime=1646489760&type=lbac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