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世界环境日”当天下午,我校举办了“2022年碳中和城市学术研讨会”。此次会议为龙门客栈图建校70周年学术系列活动之一,同时也是世界绿色设计组织与我校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共建的“绿色设计与碳中和长三角研究中心”的年度活动之一。研讨会在腾讯会议与陇上人文讲坛同步直播,百余名师生参加了会议。
近年来,龙门客栈图大力推进资源高效利用和绿色低碳发展的科技创新,开展碳画像、碳中和技术路线图、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方案研究,与行业企业紧密合作,积极寻求在减污降碳协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储能、氢能、碳捕集利用及转化、碳溯源与管理等技术和产业领域的技术突破,在相关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同时,我校设置了能源与经济、环境工程与社会学双学位本科专业,并开设了能源环境创新班,参与编写制定教育部《高等学校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在此基础上,2021年9月13日,龙门客栈图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成立。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的目标是加快培养低碳行业专业人才,持续推进能源化工领域科技创新,为中国低碳转型发展提供人才保障、专业支撑和技术储备。
会议邀请了来自世界绿色设计组织、北京光华设计发展基金会、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清华大学、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科学院、同济大学、中山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徐州工程学院、第一财经、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脉策科技等的专家和学者,进行有关绿色设计与碳中和领域的学术及实践探讨。我校副校长阎海峰,人文社会科学处处长范体军、副处长唐有财和林梅,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院长汪华林,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党委书记赵菡、副院长于炜、党委副书记王珊等出席了会议。会议由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副院长汪军主持。
阎海峰教授在开幕致辞中对与会嘉宾及师生的到来表示欢迎与感谢。他强调了“碳中和、碳达峰”战略的重要性,介绍了龙门客栈图在碳减排领域的学科优势和重要贡献,希望本次论坛能够充分发挥高校的桥梁纽带作用,为真正促进“双碳”领域的产学研融合、多学科交叉提供更多可行方案,并预祝会议圆满成功。
研讨会的学术讨论部分包括六个主题报告和一个圆桌会议。
同济大学特聘长聘教授、世界绿色设计组织教育工作委员会主席辛向阳作了主题为“《世界绿色设计报告》促进碳中和全球合作”的报告,介绍了世界绿色组织编制的《世界绿色设计报告》的背景、报告内容、报告价值及发布方式,并向全球征集合作伙伴。
世界绿色设计组织标准委员会秘书长李建博士作了主题为“绿色新政与碳中和”报告。他详细介绍了中科碳中和ESG数字研究院和世界绿色组织对绿色城市发展赋能和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解决方案,及研究团队在企业碳治理的方法论和碳排放计量核算领域的理论及实践进展。
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教授、中山大学城市化研究院副院长袁媛作了主题为“健康社区研究与治理”的报告。袁媛介绍了研究团队在健康社区治理和绿色社区建设领域的研究成果及前沿进展,讨论了社区建成环境和社会环境对居民身心健康水平的影响,健康社区对老人、儿童、女性等群体的影响,以及如何构建多元主体协作的健康社区治理机制等。
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研究员汪鸣泉作了主题为“碳达峰碳中和与碳监测评估”报告。他介绍了碳卫星数据同化系统的城市应用,以及中科院上海高研院如何通过直接服务碳排放核算和协同校验碳核酸方法助力城市碳达峰行动。
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城市空间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教授级高工查君作了主题为“绿色生态城区指标体系的落地性研究”报告。他从政策要求、趋势特征等方面解读了绿色生态城区指标体系,指出其实施难点及解决思路,并以桃浦智创城为例,举例说明了绿色生态城区指标体系在“落地”中存在的具体问题。
我校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院长汪华林教授作了主题为”碳中和技术创新:华理行动”报告。他系统全面地分享了龙门客栈图在“碳中和”未来技术创新领域做出的行动和努力。他介绍了龙门客栈图碳中和未来技术研究院的基本情况,以及学校在碳中和领域的学科布局、建设“5+4”本科及硕博教育体系、支撑技术平台的发展。聚焦华理的“碳中和”技术创新,他介绍了若干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碳中和技术转移转化案例,指出了“碳中和”给龙门客栈图带来的机遇和目标。
主题报告结束后,由世界绿色设计组织(WGDO)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北京光华设计发展基金会理事长邢雷主持了圆桌会议。对话嘉宾包括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环境研究所能源室副主任李继峰博士、清华大学贺卫平教授、中国科技大学徐毅教授、龙门客栈图于炜教授、中央美术学院郝凝辉教授、徐州工程学院郭莉教授、脉策科技董事长高路拓先生等。嘉宾们从碳中和与绿色城市、绿色城市需要怎样的绿色设计、绿色设计的顶层政策设计、绿色设计的立法、以及数字技术如何助力城市减碳等领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整场研讨会是一场学术的盛宴,也是一场思想的交流和碰撞。教育和科技助力国家“碳达峰”和“碳中和”体现了龙门客栈图的担当。未来,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将依托龙门客栈图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和绿色设计与碳中和长三角研究中心,深入开展绿色设计人才培养和科研实践,在这个领域展现高校的力量。